(來源:《中國藝術》副主編 資深傳媒人 顧博)
關注董琳,純屬偶然。陶瓷這一材料隨著傳統的回歸,越來越多進入到藝術家的創作中。學習雕塑的董琳喜歡陶瓷,因為鍾愛手與這種材料接觸時的略帶潮濕的溫潤。對於現在很多藝術家在用陶瓷秀技術,或者以陶瓷為觀念載體的表達,董琳這種略帶拙樸的方式別有意趣。
新聞
-
朱曜奎先生 -「蘇州美專的前世今生」講座成功舉辦!
昨日「蘇州美專的前世今生」講座在索卡成功舉辦,感謝各位好朋友前來支持。朱曜奎先生1932年出生於蘇州,為蘇州美專創辦人朱士杰之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民族學院文藝系創建人(現今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和舞蹈學院),北京建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創建人。身為蘇州美專的見證人,朱曜奎先生分享了蘇州美專的前世今生。 -
蘇州美專創立95周年紀念展 | 張雄藝術網
(來源:張雄藝術網) -
再造虛構的神話 - 席時斌個展「三」| 典藏投資
(來源:典藏投資11月 No.121 文.攝影 / 楊椀茹)
臺北索卡藝術於藝博會期間推出了席時斌睽違三年的個展「席時斌‧三|Invisible Starsof the Hydra」。「三」對藝術家有多種寓意,本次共展出3件新作,也意在探索同一個物件的更多重意義。開幕當日,席時斌朗讀了三島由紀夫《豐饒之海》系列《奔馬》當中三段文句,此系列著作分述了主角輪回轉世的每段經歷。對藝術家而言,選讀的文本更能精準地解釋作品,內容大致為:神曾在此停坐的一處遺址、主角在切腹前的描述,隱晦地緊扣著席時斌作品濃厚的神話色彩以及不銹鋼銳利冷冽的質感有所關連。為何做這種嘗試?席時斌表示2012年於舊金山駐村時,他在當地看展時發現藝術家會以朗讀文本來介紹作品,他也相當認同這種方式一樣能讓觀者理解創作。因此,盡管席時斌的作品均以繁復的造型語匯組成,他卻無意逐一細述每個元素的由來與用意,「我覺得說明得癒精確,觀者的想象反而癒受到限縮。」 -
水墨與空間的互動看曾健勇變【戲法】| 典藏投資
(來源:典藏投資 No.121)
曾健勇在北京索卡藝術舉辦的首次個展「戲法」,於10月14日開幕,藝術家延續2015年開始的跨媒介繪畫實踐,根據索卡的畫廊空間創創作一系列的作品,展覽由唐澤慧策劃,在開幕式式當天同時舉辦了一場對談。學習傳統水墨畫出身身的曾健勇,以工筆技法創造出微妙的造型與溫潤潤的效果,通過使用承載水分與吸收色粉能力較強的樹皮紙材,在作品上展現出饒富趣味的肌理紋路,以及迷離、脆弱、傷痕感的效果。展覽作品的題材以人物為主,多數是帶著沉郁氣質的孩童,他以繪畫、雕塑、淺浮雕以及在畫廊墻上的手繪,嘗試挑戰水墨的可能性,同時將立體、空間壓成平面,成為新的形態,企圖在空間中給觀者變一次「戲法」。